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科学家们想到了一个新方法:用煤炭或者天然气首先制成合成气,再将合成气制成甲醇,然后用甲醇制成烯烃。
据了解,该系统以空间网络链路验证场景为基础,突破了极窄波束、远距离、双端高动态指向与建链等核心技术,在19000~62000公里星间距离的条件下,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中高轨卫星间激光建链通信。对此,他们的解决方案是,从基础理论创新阶段开始,指导专家组就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深入、细致地参与方向布局,发挥好舵手的作用。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启动,开展了长达8年的攻坚克难,并完成结束评估。2020年12月,在西藏开展的在轨卫星、系留气球、无人机等多类平台协同的飞行试验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一对多高速激光传输能力,完成卫星、气球、无人机的协同观测,并首次开展基于空-地平台的光电混合组网传输,为推动空间信息网络应用奠定了现实基础。在该重大研究计划实施的8年里,来自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协同作战,围绕上述科学问题进行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卫星数据获取、处理、传输和分发的时间从数小时级缩短到了10分钟以内。例如,2017年9月,在内蒙古开展的飞行试验中,研究人员首次实现面向突发事件快速响应的卫星和飞艇协同观测,验证了星-地、空-地数据传输链路的可行性,初步建立了空间信息网络快速响应应用流程。
这三大关键科学问题紧密相连,具有一脉相承的清晰逻辑关系。围绕该重大研究计划的科学目标,双清一号验证了多项关键技术的可行性,包括星地协同的在轨高精度定位与智能处理技术稀疏表征与融合处理技术等。这令他们很好奇:怎么北京来的大学生连五角星都画得这么好看? 之所以如此,原因并不复杂,李尚志要先画一个圆,将其五等分,再分别连接。
此时的他又冒出一个疑问——正弦函数表是如何算出来的? 对于这个问题,老师给出的回答令他似曾相识,你不用管它怎么来的,你会查表就行了。回忆过往,李尚志如此总结。数学专业由于此前的专业基础较好、受文革冲击较小,而且不受仪器设备的限制,比较容易恢复科研,因此最先冒了出来。那一天,整个内江市只有4名考生收到大学录取通知,周围人的激动可想而知。
这几十万人中,顶尖的十几个人有可能比我们强,但落后的十几个人肯定不如我们。我肯定不是‘十八罗汉中学术成绩最好的,但应该是教学成绩最好的。
1977年,李尚志从中国科大的同学处得知,学校要招研究生了。第二天醒来,李尚志依然不敢相信自己昨晚已经解决了一道世界难题。我可以去查表,但第一个制表的人能去查什么?李尚志不知道到哪儿寻找问题的答案,便把疑惑装在心里。彼时,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知识储备的李尚志,开始研读导师发表的文章。
如此短的时间,怎么啃下一整门课? 打开了课本的前言,李尚志意外发现该课程涉及如何证明五次方程没有求根公式等一些经典的数学问题,这让他一下来了兴趣。或许就是这个原因,他经常被人问起那一代博士生和当下博士生相比有何不同。因为那些知识不是老师教的,而是我自己学的。他回答说,当时他们只有18个人,但现在博士生却数以十万计。
在名义上的‘初中班里,大部分孩子能把1/3加1/2的结果算成2/5。他索性将课本翻到了这些经典问题的部分,直接面对这个‘华雄。
据李尚志回忆,1980年,我国率先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大等单位展开博士培养试点,但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授予专业,而是尊重学术大家的意见。正因如此,退休后的李尚志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中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中,希望借此传递一些数学教学理念。
比如在中学时,他曾十分好奇圆周率π是怎样算出来的,还曾模仿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做法,试图自己算出π的近似值。段老师带回的可不是特殊情况,用那把‘牛刀对付就不是‘杀鸡,而是‘屠牛,甚至‘屠龙了。然而,此时的他全无教学经验,又该如何开展教学呢? 李尚志没想到,不久后,这一让他苦恼不已的僵局,竟被一颗小小的五角星打破了。1982年5月25日,凭着这一科研成果,李尚志被越级直接授予了基础数学专业博士学位,并在一年后参加了学位授予仪式。半个小时后,他终于得到了祖冲之计算π的近似值3.1415926。这一现象看似‘反常,实则是自然形成的。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就这样,经过3个月的刻苦学习,他在考试中拿下了抽象代数的专业最高分。
同样令李尚志感到疑惑的还有另一个现象——在打算盘时,如果将123456789这个数字连加7次,计算结果是987654312。李尚志说,画五角星就是他找到的第一个战场,其中遇到的困难便是他斩掉的第一个华雄。
用五角星打破僵局 这里经常有野猪出没……如果你是一名游客,能参加打野猪自然是令人向往的浪漫之旅。现在的学生基础知识普遍更扎实,但在知识学习上却可能更被动一些。
李尚志说,这就好比金庸在武侠小说中所说,只有武术的初学者才重视繁复的招式和精良的武器,真正的大家反而相信大道至简。故事是这样的——当时,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需要画很多五角星。他与我们聊天时,有一大半时间不是说数学,而是谈古今中外、吟诗论赋。此时,一个消息传来——他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录取了。
2003年,李尚志荣获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然而,这些问题却令年幼的李尚志万分着迷。
然而,当他将这些技巧告诉学生时,忽然意识到这不正蕴含着圆周的知识和等分的知识吗? 借助教学生画五角星,李尚志上了从教生涯中第一堂成功的课。当然,现在的学生中也有很多人在努力钻研,但这种现象反而引发了李尚志的忧虑。
如今,年逾古稀的李尚志仍未放弃他对于教材编写的执念,这甚至成为了他最后的梦想。更令李尚志觉得不浪漫的,是当地学生极其薄弱的数学基础。
目前,他主编的中学教材已被国内多个省份采用。在一篇文章中,李尚志曾这样描写自己工作的大巴山区。但他很少将这些想法写成论文,而是告诉别人,让别人解决和完成。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内心有一个预设——我们那代博士生比现在的博士生优秀,但问题不这么简单。
至于为何数学专业会成为首批设立的博士学位授予专业并成为其中的大热门,则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因。现在的学生,还能像这样钻研一门学问吗?他问。
受访者供图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李尚志并不满足于记住,他更想知道背后的道理。
在四川省内江市,高考结束后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李尚志正和同学们一起挑砖,那是他生平第一次挣钱。苏步青口中的十八罗汉,指的是1983年新中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的18名年轻人,李尚志便是其中的一名罗汉。
评论留言